您好,欢迎访问bat365中文版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与科研 >> 学术交流 >> 正文
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吕奇教授为学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作者:朱海洁;      发布时间:2020-12-11      

12月9日下午,bat365中文版翻译硕士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吕奇教授应学院邀请,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翻译技术之辨﹒变﹒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在逸夫人文楼A2014举行,由殷燕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共分为三部分:翻译技术之辨、翻译技术之变以及翻译技术之辩。讲座伊始,吕教授谈及了本次讲座的背景。他认为,人工智能与翻译技术的日新月异,给人类译员与人工翻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时间对机器翻译是否会取代人工翻译的命题众说纷纭:嘲笑机器翻译不靠谱、关键时刻“掉链子”者有之,制造“人工译员即将受机器翻译冲击而失业”舆论者亦有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一味被商家和媒体“牵住鼻子”,而应对翻译技术加以客观理性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作为讲座的导入,吕教授通过分享自己和朋友之间的有趣对话,向在场师生抛出几个关于翻译技术的常见问题:什么是翻译技术(TT)?什么是计算机辅助翻译(CAT)?什么是翻译记忆(TM)?什么是机器翻译(MT)?吕教授从翻译技术的内涵讲起,厘清了翻译技术几个易混淆的核心概念,即翻译技术之“辨”。

在谈到翻译技术之“变”,即翻译技术的变迁与演进历程时,吕教授向大家展示了一张张机器翻译发展历程的图谱。他认为,机器翻译的发展共分为五个阶段:开创、受挫、复苏、发展和繁荣。从1946年至今,机器翻译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机器翻译技术也日新月异。吕教授讲到,机器翻译有三种类型: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和时下主流的神经网络机器翻译。他用平实形象的语言,重点分析了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工作机制。此外,吕教授还介绍了几种常见机翻引擎的特色,提醒同学们不要“欺负”和“挑衅”机器翻译,不要盲目鼓吹所谓的第四代机器翻译,并指出了人类在机翻引擎后台语料训练和利用方面潜在的伦理问题。

而在翻译技术之“辩”版块,吕教授从武汉光博会和军运会合作商发布会出现的“签到处”误译现象切入,客观分析了机器翻译的优势和劣势,并呼吁要辩证、客观、理性地看待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他指出,机器翻译也有自身的优缺点,优点包括:多、快、省、不忘、不累、(一般)不要钱;缺点在于其安全性方面,以及机器翻译有智能却无情感。我们在关注AI的“I”(即智能)的同时,绝不能忘了AI的“A”(即其本质是人工的、非真实的)。吕教授建议同学们对待机器翻译要不吹不黑、不信谣、不传谣、不动摇,放下傲慢与偏见。最后,他表达了对人机共舞,译路同行的美好期待。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纷纷举手提问,吕教授耐心细致地解答了“机器翻译的天花板在哪里”、“机器翻译能否很好得译出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等问题。讲座在现场师生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本次讲座帮助大家明晰了翻译技术内涵,厘清了翻译技术核心概念,回顾并展望了机器翻译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趋势;同时,也帮助大家尽可能减少对翻译技术的认识误区,并对其客观定位与理性认知。作为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月和“语言+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团队创新教育专题讲座之一,此次讲座可谓十分“接地气”,学术中亦有大量科普与实用元素,大家获益匪浅。

专家简介:

吕奇,博士、教授,bat365中文版硕士生导师、翻译硕士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bat365中文官方网站首批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团队负责人、英国杜伦大学访问学者;主要学术兼职有世界翻译教育联盟翻译技术教育研究会(WITTA TTES)首批专家会员、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技术、文学翻译;主编《计算机辅助翻译入门》等教材2部,在Perspectives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SSCI、A/HCI、CSSCI期刊论文5篇,主持各级教科研项目8项,省市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与社会团体委托的翻译实践项目15项;获湖北省译协优秀学术成果奖(教材类一等奖;译著类一等奖)等省级荣誉表彰8项,bat365中文官方网站优秀教师标兵等校级荣誉表彰2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