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下午,武汉大学刘军平教授应邀莅临公司,为公司师生开展了题为“翻译研究与哲学研究的关联性探究”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在逸夫人文楼A2014举行,由bat365中文版副经理杨元刚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刘教授从“看翻译和做翻译”两个角度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主要概念——文化转向。紧接着,刘教授从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即翻译研究与美学研究、翻译研究与思维科学研究、翻译研究与符号学研究、翻译研究与解释学以及翻译研究与主体性研究,详细阐述了翻译研究与哲学研究之间的关联性。刘教授认为,哲学与翻译在研究范围、对象、概念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关联性;如果我们非要把翻译团队建设成一门硬科学,就必须涉及哲学的基础问题。在此,刘教授强调,作为翻译研究者,我们平常不仅要多做翻译训练,更要探究训练背后的基本理论。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从具体上升到一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现象上升到本质,技进于道,以揭示翻译研究的规律。
之后,刘教授引用国内外诸多哲学家的观点,尤其是柏拉图提出的“理念-现实-艺术三重世界”的观点,进而揭示了翻译的本质,即翻译是影子的影子的影子。
关于翻译与美学研究,刘教授认为,译者要注重翻译的和谐美,学会从审美对象各要素是否彼此协调、谐调适中、刚柔并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时,刘教授还指出,翻译审美也是寻找译作真善美的过程。针对认知研究领域,刘教授从人格、格式与再现,谈到认知隐喻与翻译的关系,再到认知与等值。紧接着,刘教授以其渊博的学识,向我们介绍了语言学、翻译学、符号学之间的相爱相杀,并从译者的双重角度出发,指出了解释学与翻译之间的密切关联。谈及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刘教授认为,我们要从哲学视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主体,找到翻译对话途径,尊重他者,从而丰富主体阐释的多样性。最后,刘教授再一次点出“文化转向”这个重要概念,并指出,在批评话语的影响下,翻译已不再生活在真空之中。
在提问环节,现场师生踊跃提问,刘教授耐心回答了关于如何批判地看待翻译大家们对译作有着不同解读的问题,并细致解答了同学们的困惑。最后刘教授寄语同学们,作为一名将来的译员,一定要做好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结合,争取讲好每一个故事。
本次讲座,不仅为全体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更为我们带来了人生路上继续前行的宝贵经验。讲座尾声,杨元刚副经理对刘教授的此次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杨经理认为,翻译不仅仅要脚踏实地,更要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进行理论上的宏观把握。他鼓励在场同学要多读理论书籍,严谨治学,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勤于思考的人,要对今后如何做好翻译有更深刻的认识。
专家简介:
刘军平,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社会学术兼职有: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本科专业教学协作组成员、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委员(CATTI)、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执业能力培训与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译协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语言人才培训体系专家委员会专家成员(UNLPP)等;美国哈佛大学英文系访问学者(Harvard University,1998-2000),耶鲁大学英文系中美富布赖特基金研究学者(Fulbright Research Scholar,2015-2016),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访问学人计划学者;先后应邀在哥伦比亚大学、西东大学、威斯里安大学、港澳及国内多所大学作百余场学术讲座,任国内10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在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中国翻译》,《翻译教学与研究》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编著及译著共20余部。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西翻译理论、文学翻译、解释学、解构主义及中西比较文化,成果被国内外多家媒体包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光明日报》、《东方翻译》及美国《世界日报》等转载或报道,详情见《知名外语学者与改革开放》(外教社,2018),学术著作分别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武汉大学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国大学出版社优秀图书二等奖;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翻译家、湖北省教育厅彩虹学者、武汉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