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耿幼壮教授应邀莅临公司,为bat365中文版师生进行了题为《伊格尔顿后期文学思想研究》的讲座。本次讲座于逸夫人文楼A4011举办,由bat365中文版陈西军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中,耿教授着重探讨伊格尔顿后期的文学思想。讲座伊始,耿教授指出,近年来,英国著名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连续出版了两部以细读为特点的实践批评著作和一部思辨的“纯”文学理论著作,它们分别是《怎样读诗》(How to Read a Poem,2007)和《如何阅读文学》(How to Read Literature,2013),以及更为引人注意的《文学事件》(The Event of Literature, 2012)。因伊格尔顿后期的文学思想、文学理论与神学理论密不可分,外界认为其早、中、晚期的文学思想存在断层现象。但耿教授提出,这些都只是表面的现象。事实上,伊格尔顿从未放弃文学,也始终不曾离开理论,在其早期和后期文学理论之间更不存在任何断裂。或者更准确地说,伊格尔顿后期文学思想是其整个学术生涯的必然结果。所以,“思想断层”这一说法并不成立。
耿教授认为,成熟期的伊格尔顿之文学—理论的确有一些不同以往的特色,其中之一就是与神学之间的隐在联系,而这也正是本次讲座所要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耿教授以“神学文学符号”一词来概括伊格尔顿后期的文学思想,并引用其作品中的‘化身谬误’这一概念来突出伊格尔顿的神学特色。于此,耿教授解释了为何伊格尔顿的思想不存在断层。伊格尔顿早期作品为神学文学作品,这与其后期的方向相吻合,但这并不代表中期的断层。因为从整体格局来看,伊格尔顿各个时期的思想都存在内在联系。耿教授用一句话总结道:从始至终都有神学维度,神学思想中蕴含文学内容。身为左翼派批判家的伊格尔顿,其文学、政治、宗教三合一的思想一直为外界所关注。以此为切入点,耿教授介绍了其他文学家对伊格尔顿特色思想的探索,并总结伊格尔顿的宗教背景和早年经历对其思想形成的深刻影响。
之后,耿教授以“符号”、“语言”、“身体”三个关键词,来介绍伊格尔顿的后期文学作品和思想,强调文学和理论分别是感觉特殊物和认识普遍物。伊格尔顿对“身体”与“语言”的探索,正是从最根本的角度来探索文学思想。因此,伊格尔顿后期提出,要对文学与理论的关系重新进行探讨。
在互动环节上,在场师生踊跃提问,耿教授一一耐心解答。讲座最后,陈西军教授作了简短总结。至此,讲座圆满结束。
专家简介:耿幼壮,美国俄亥俄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英国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终身研究员,兼任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世界汉学》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文论与比较文学、艺术史与艺术哲学、跨学科研究与文化研究。近年来的主要学术著作有:《翻译的诗学》(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A Poetics of Translation: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ture(co-ed., Baylor University Press, 2016)《敞开的视界——跨文化与跨学科视野下的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Between East and West / Word and Image(Baylor University Press, 2015)、《倾听:后形而上学时代的感知范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