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5日(周三)下午三点, bat365中文版邀请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魏在江教授在人文逸夫楼A2014学术报告厅为公司师生做了题为“概念转喻的认知机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bat365中文版副经理杨元刚教授主持。
为了使同学们能够对转喻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魏在江教授首先给大家展示了在生活、政治语篇、广告和诗歌中常见却经常被人忽视的转喻现象。魏教授总结出转喻不仅仅体现在词汇层面上,还体现在了语音、句法和语篇各个层面。因此,传统的修辞学观点,即认为转喻只是一种在词汇层面上的借代现象这一说法遭到了当代语言学的质疑。什么是转喻?当代语言学研究表明,转喻不仅仅是词语之间的相互转换过程,也不仅仅是两个概念之间的转换过程,事实上,转喻还包含有更深的事物与事物之间意义上的关系。魏教授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结合英汉语中实例,对转喻的认知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紧接着,魏教授谈到了对概念转喻的定义问题,并提出了转喻和隐喻的三点重要区别。1、转喻是相邻关系而隐喻是相似关系。2、转喻是同一个认知域的认知活动而隐喻是两个认知域跨域的映射。3、转喻可以是临时性的。魏教授并列举了转喻特征即(1)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里来源域提供通向目标域的可及途径的一种认知运作;(2)来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关系是相邻关系,即是可取消性的;(3)目标域的意义是凸显的,源域是背景;(4)转喻在言语行为中具多种功能:在指称、谓词、命题和言外行为层次上是动态的;(5)转喻连接之力在来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是不同的,这依赖于来源域和目标域的概念距离;(6)转喻是一种跨越语义学和语用学分界线的概念现象。第三部分魏教授为大家列举了语言学家Lakoff&Johnson的概念转喻的分类,着重为大家介绍了Panther们的观点,即从语用功能的角度,转喻可以分为三类:指称转喻、谓词转喻和言外转喻。魏教授认为最重要的转喻还是指称转喻,谓词转喻中最要的为名词动用的问题,而谓词转喻的判断标准在语言学中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义。言外转喻的基本观点是,一个言语行为是一个言语场境可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每个部分都可转喻地代表整个场境或言语行为。
最后一个部分,魏教授提出了转喻与语法的认知理据。三点启示(1)转喻和语法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他们之间相互提供理据和制约。语法的转喻研究可使我们洞察语法现象和结构的内部思维机制,进一步揭示一般思维方式和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2)语法的转喻研究必须在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这一研究可以证明包含转喻的常规化过程是如何得以扩展的(3)语法的转喻研究可使我们进一步研究一般认知图示在语言结构和使用中的作用。以概念场境为基础的转喻与语言现象和使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研究必将丰富语言结构和使用的认知研究。
讲座结束后,老师和同学就转喻和隐喻的区分与转喻和提喻的关系与魏教授进行了积极的互动。杨经理最后也总结道,身为员工应该学习魏教授的三个方面,广读书、提高中文语言修养和不要浮躁,时常打磨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整场讲座最令人深刻就是魏教授的问题精神,在研究概念转喻的时,魏教授不断地提出各种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它。讲座结束后,虽然魏老师离开了报告厅,却留给我们一系列具有启迪的问题,也为我们以后对转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魏在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2005.7-2007.7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9-2012.8作为中美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俄勒冈大学(The University of Oregon)访学,师从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Mark Johnson 学习认知语言学、语言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等。2015年3月受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杰出学者”。 现为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已在《现代外语》、《外国语》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索引,被《2009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遴选为全国“语言文字”学科高被引作者;出版学术专著《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等3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项目编号:08BYY07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认知的英汉语法转喻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6AYY001)。主持陕西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4项。获陕西省、广东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4次,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