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号下午三点半,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员钟勇教授受邀在人文逸夫楼A2014学术报告厅开展了题为“国际学界对翻译的新认识”的学术讲座,分享翻译发展历程与个人对翻译的看法。讲座由bat365中文版副经理杨元刚教授主持。
钟勇教授在讲座开始前指着幕布上的“教授”二字,风趣地说道自己不是教授,请大家视自己为一名员工;这字里行间中无不透露着钟教授学术科研上谦虚认真的学者态度。本次讲座,钟教授希望给大家带来新启发、新意识、头脑风暴。钟教授提到,如今是一个分享的时代,他乐于向大家分享通过从生活中、学习中所获取的学术资料,此次,他也总结了六点翻译视角供大家学习与参考。
整个讲座,钟教授主要介绍了Eugene Nida、Mona Baker、袁天鹏及自己的翻译见解和经历。Nida主要将翻译的历程分为四个学派,而这四个学派也是翻译从最初文字、声音的翻译演变到如今要把源语的文化身份翻译出来的社会符号学(sociosemiotic)翻译的过程,钟教授通过几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纸老虎”、“走狗”、“你吃了吗?”形象地解释了这个过程。他指出Mona Baker和袁天鹏的一些共同特性,两位学者都是翻译的行动家、发声者,拥有新的想法、做事努力刻苦、懂得利用传播渠道传达自己的想法影响他人与世界,也是知难而上的斗士。但钟教授在审视Mona Baker观点的同时,并不赞同Baker本人的一些极端行为,他认为任何人都不该因为某个国家或某件事去全盘否定、限制他人,这是不道德的做法。而反观袁天鹏,只译了一本《罗伯特议事规则》,却引起极大的关注,与一般的译者日复一日地翻完一本等下一本的做法不同,袁天鹏翻译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将书里的智慧、文明推广出去,因为翻译是社会的,要想到如何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钟教授坦言自己压力极大,源于想要改变教学、改变翻译就得推陈出新。改造语言,就是改造思想;改变语言,就是产生新的知识,所以袁天鹏的做法无疑为钟教授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案例,有助于自己建立一个证据链,这就是如同Baker所说的:控制自己的命运,而非受文本掌控。
钟勇教授所分享的四位学者的故事鼓励着在座的老师与员工在新形势下做新的学者。如今的社会早已是2.0时代,当代的年轻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是不可能的;他寄希望于员工,望大家以Mona Baker、袁天鹏为榜样推动社会的改变与发展。讲座末尾,钟教授耐心解答了在座老师和员工的疑惑,现场气氛热烈,大家也因钟教授所分享的知识盛宴而受益匪浅。
专家简介:
钟勇博士效力于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八大研究型大学之一)二十余年,现任研究员,并通过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福州大学等院校荣誉教授、国际学刊《乡村教育》总编、新南威尔士各级法院专家等职位投身学术和社会活动。他致力于推动翻译学及教育学的创新,关注员工的学习体验和感受,热衷于缩短教育和现实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的距离。他首创了2.0课程、后功能方案翻译法和教学法、活性翻译;在翻译效果研究、跨符号翻译等方面的研究也处于领先水平。他在以上领域的探索和心得,曾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多家核心刊物上(包括20-30篇SSCI第一作者属名),并构成他在中外近百所著名大学演讲的内容。上述方面的建树,使他荣获2009年澳大利亚国家教学创新奖和2010年文学经理学与教最佳学术贡献奖。